湘油泵(603319)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我国市场在经历过一季度促销政策切换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后,在中央和地方促消费政策、轻型国六实施公告发布、多地营销活动、企业新型大量上市的共同拉动下,叠加企半年度节点冲量和4、5月同期基数相对偏低,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公司上半年业绩整体实现较高增长。 (一)商用市场和乘用市场同比有较大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392.62万元,同比增长17.35%,公司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78.76%,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订单充足,主要产品柴油机机油泵、油机机油泵、变速箱泵销售收入同比均有所增长,同时原辅材料价格回落,带动采购成本下降,产品毛利率同比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二)持续优化管理体系,提升运营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进行管理系统的提升,对研发项目管理、质量体系、绩效考核、供应链整合、成本管控、智能化精益生产管理、上市公司运营体系协同等方面制定了持续改进计划。通过大规模实施自动化改造、并行开发、协同采购、精益生产等管理工具的优化,保证了运营体系的高效运行和提效降本目标的基本实现,进一步夯实公司在当前复杂市场形势下的核心竞争力。 (三)抓住国产化升级机遇,积极布局新能源 顺应行业的新能源化趋势,公司倾斜源加强电子泵类技术产品研发。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传统燃油和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型。目前,公司研发的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等共60余项,并与主机厂就应用于氢能源燃料电池商用的高压电子水泵、氢气循环泵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展研发合作。报告期内,在电动泵领域,公司配套的美国佩卡、比亚迪、智新科技等客户的电动泵类产品相继量产。在混合动力、增程式领域,公司新取得的奇瑞、北京等变排量泵产品定点并陆续量产。 公司积极利用自身优势,稳步推进全球重点客户的开发。报告期内,美国福特可变量泵产品、斯特兰蒂斯变速箱油泵项目进行了扩能以满足客户更大的需求。公司的产能扩展和多产品量产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持续盈利能力。 (四)继续推进数智制造,加速转型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进行数智化制造系统改造,通过技术、设备、工艺等创新升级,大力推广数字化生产技术、智能化生产线。目前,公司已有各类自动化生产线共50余条,其中智能制造间已成为国级泵类智能制造示范间。未来,公司将持续向数字化示范工厂迈进。三、风险因素
1、经济周期引起的业绩波动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为零部件制造业,主要产品应用于中重型卡、客、乘用、工程机械、发电机组、船舶动力等行业,这些行业与国宏观经济紧密相关。公司经营业绩与下游行业的景气度高度相关,下游行业的需求会影响公司的业绩波动。近年来国内建设、投规模放缓,市场需求将会具有不确定性。 2、新技术新产品替代导致的业绩大幅下降风险 工业竞争日趋激烈,各整厂商以技术更新为核心不断提升其产品竞争力,这对各零部件配套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需要各零部件配套企业持续性地对原有的产品进行升级,同时不断开发出符合整厂商要求的更高性价比的新产品。我国新能源近两年来高速发展,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新能源持续爆发式增长,市场占有率提升很快,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公司未来发展需要不断提升新能源领域的业务能力建设,提高新能源用零部件相关产品的销售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否则有可能给本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3、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报告期内,直接材料成本占公司生产成本的70%左右,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对生产成本影响较大。公司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齿轮、内外转子、铝锭、生铁、钢材、铝材压铸毛坯等。受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公司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存在一定的波动,增加了公司产品生产成本管理难度。如果未来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发生大幅波动,将不利于公司生产成本控制,进而影响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及行业龙头地位依然保持,具体如下: 1、品牌优势 公司长期以来,深耕发动机(或内燃机)系统的关键及重要零部件――发动机泵类产品领域,紧跟行业、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不断丰富产品线,在变速箱/变速器油泵、电机等产品领域取得良好发展,实现国内外主要客户中的广泛应用。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公司在所处行业中不断积累口碑,并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获得行业、客户的认可。公司多次获国级、省级新产品奖,所生产的“湘江”牌机油泵被认定为“湖南省名牌产品”,所拥有的“湘江”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湖南省著名商标”。公司连续多年获得主机厂商的“战略供应商”、“优秀供应商”、“最佳质量奖”等荣誉。 2、技术研发优势 (1)完善的研发体系 公司秉承着“诚信、创新、执行、改进”的企业精神,始终以技术创新引领发展,不断提高制造能力。一直注重在研发、技术领域的投入,同时注重对于研发、技术团队的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保证了公司的技术优势,也增强了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新产品研发人才,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团队,公司目前技术人员超300人,拥有10多位教授级技术顾问。公司及多子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技术中心被分别认定为国企业技术中心、湖南省用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工程实验室、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公司已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公司技术中心下设长沙研究院,主要从事前沿技术研究、CAE分析、电控系统、电子水泵和无刷电机等领域的研究。公司建立了标准化、系列化、平台化,缩短了开发时间,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公司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强大的研发团队为公司新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提高了公司整体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水平。 (2)新产品同步开发优势 公司是行业内最早实现与主机厂同步设计开发的企业一,重点引入大型3D建模软件Creo、CATIA、UG,引进流体仿真软件、多物理场仿真软件、电机电磁仿真软件,采用PLM研发管理系统等,通过这些先进工具和完善的体系建设,打造了一支技术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新产品同步开发团队,实现了与主机厂商的同步开发,保证新产品的研发效率,提高了设计质量,实现技术快速革新、持续改进以及产业化。 公司已与AVL(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一技术中心、绿传科技、道依茨Deutz发动机研发中心、泛亚技术中心、丰田研发中心、上海工程研究院、菲亚特克莱斯勒、康明斯、卡特彼勒、雷诺日产联盟、德国吉泰、瑞典斯堪尼亚等国内外知名主机厂及研究机构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的模式,也有利于公司更好把握主机厂新产品的开发动向和技术要求,具备了为发动机、整及工程机械制造商同步设计配套产品的能力,公司新产品同步开发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业。 (3)技术领先优势 公司是国内发动机润滑冷却泵类技术的领先者,也是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起草已发布的行业标准10项,参与制定多起尚未发布的行业标准。公司及子公司合计拥有各类专利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60余项,其关键核心技术可变排量机油泵技术、可变流量发动机水泵技术、冷却润滑模块化集成、中大马力泵类技术、自动变速箱泵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3、产品质量优势 公司严格按照IATF16949、ISO9001等质量体系的要求,对研发、制造、供应链等环节进行质量管控。 (1)优化产品研发阶段的质量管理:公司通过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流程对产品质量进行策划、验证、实施及监督,早期识别并遏制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通过有限元分析不断优化产品和工艺特性,通过产品试验验证计划(DVP)、工艺验证、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试生产验证等质量控制程序进行验证和固化,消除产品在未来批量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2)优化供应链控制:公司成立供应商质量工程师(SQE)团队,按照供应商管控流程开展供应商准入过程、供应商实物质量改进、供应商现场审核、供应商变更、供应商新项目PPAP、供应商绩效评价及提升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供应链交付质量的稳定性。 (3)优化生产制造阶段的预防控制: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按照生产过程控制程序及工艺文件对量产的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并广泛采用防错技术,通过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自动收集产品过程数据,通过在线检测技术进行关键、重要工序的连续抽样测量、监控和统计过程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异常、偏移和波动,不断优化现场的制造工艺流程,保证产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4)优化产品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公司通过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质量流程管理,建立了标准化的质量改进体系和工作方法,定期对内、外部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发布,使公司的生产管理系统始终保持在受控的、稳定的、高效的运行状态。 (5)优化售后服务体系:公司持续跟踪售出产品的质量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4、生产制造优势 公司经过多年生产经验的积累,布局了发动机泵类产品的制造全流程的关键生产环节,掌握制造的全流程,具有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在规模化的生产过程中,公司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并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不断的改进,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不断的优化提升,不断提升生产制造过程的中的成本、效率、质量等优势。公司可自主掌握制造的全流程,提升产品设计、生产、交付等环节的管理效率,提高客户定制化产品的交付能力,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 5、客户源优势 公司借助行业内积累的品牌形象、完善的研发体系、创新机制、技术实力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技术开发、质量控制、客户认可度等方面形成领先优势,并与国内外众多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配套合作关系。公司已成为康明斯、玉柴、潍柴动力(000338)、中国重、一锡柴、一大柴、上海柴油机、洛阳拖拉机、上集团(600104)、比亚迪、东风、长安、吉利、广、奇瑞、长城等国内外主要主机厂的战略供应商。同时,公司已进入康明斯、卡特彼勒、福特、日本丰田、日本日产、法国雷诺、斯特兰蒂斯、约翰-迪尔和瑞典斯堪尼亚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全球供应体系。